中國農科院啟動“藏糧于技”計劃 食用大豆將完全自給
新京報訊(記者 楊亦靜)去年底,為應對非洲豬瘟疫情突發(fā)重大問題,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已緊急啟動非洲豬瘟防控科研攻關任務。近日,中國農科院又梳理凝練出“藏糧于技”、農業(yè)綠色發(fā)展、牛奶優(yōu)質化、畜禽良種化4大攻關任務,并組織相關研究所編制《“藏糧于技”科研計劃》《農業(yè)綠色發(fā)展科研計劃》《牛奶優(yōu)質化科研計劃》《畜禽良種化科研計劃》。
2030年四大作物單產提高20%
近10年來,我國四大作物單產水平進入徘徊期,水稻、小麥、玉米、大豆四大糧食作物遺傳增益不足于0.8%。
中國農科院發(fā)布的數據顯示,我國資源趨緊限制糧食生產提升,水資源匱乏、人增地減矛盾突出、農民種糧積極性降低、耕地質量下降、突發(fā)性自然災害問題突出。
今年,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啟動“藏糧于技”科研計劃(2019-2030年),重點開展育種技術提升、重大自主品種培育、高效精準栽培、綠色豐產關鍵技術集成四大科技行動,計劃到2025年,實現四大作物平均單產比2018年提高10%,試驗單產目標達到2018年平均單產的2.5倍;到2030年,實現四大作物平均單產比2018年提高20%,試驗單產目標達到2018年平均單產的3倍。支撐保障我國水稻、小麥口糧絕對安全,玉米基本自給,大豆自給率逐步提升,其中食用大豆完全自給。
2030年減少化學氮肥施用30%
目前,化肥、農藥、抗生素投入過量,水土資源利用效率低下,秸稈、畜禽糞污、農膜循環(huán)利用率低等,已經成為制約農業(yè)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重大問題。
為提升耕地質量,提高水、肥、藥利用效率為核心,以秸稈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農膜殘留防控為重點,中國農科院開展農業(yè)綠色發(fā)展核心關鍵技術、前沿技術、配套技術、共性技術和戰(zhàn)略性技術創(chuàng)新和持續(xù)協同攻關,啟動農業(yè)綠色發(fā)展科研計劃(2019-2030年)。
具體目標是,與2018年相比,2025年項目區(qū)耕地質量等級提高0.5級別;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.57,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.1-0.2kg/m3;氮肥利用率由33%提高到45%,化學氮肥減施25%,氮磷流失降低30%以上,作物增產3%;化學農藥使用量持續(xù)零增長,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到50%;畜禽用抗生素總減量50%-55%以上;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%以上;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%以上;地膜回收率達到85%以上。
同時,與2018年相比,2030年項目區(qū)耕地質量等級再提高0.5級別;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.60,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.2-0.3kg/m3;氮肥利用率由33%提高到53%,化學氮肥減施30%,農田氮磷流失降低40%以上,作物增產5%;化學農藥使用量負增長,綠色防控覆蓋率提高到60%;畜禽用抗生素減量60%-65%;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7%以上,秸稈資源化利用水平達到國際領先;地膜回收率超過95%,回收再利用率超過65%;秸稈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,高附加值利用率達到10%以上。
研發(fā)高效消毒與滅蟲技術防控豬瘟
據悉,我國是全球豬肉消費和生豬養(yǎng)殖第一大國,生豬年出欄量約7億頭,生豬養(yǎng)殖業(yè)產值占農業(yè)總產值的18%,豬肉消費占到總肉類消費的62%,非洲豬瘟的傳入給我國生豬產業(yè)造成極其嚴重的威脅。
當前,我國非洲豬瘟疫情的來源以及在我國的流行情況仍不清楚,僅能依靠撲殺、消毒等綜合性措施來進行防控,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主要是我國當前缺乏適合國家生產實際,成熟、配套的綜合防控技術體系,以及診斷技術標準規(guī)范和有效可靠的疫苗,這些給非洲豬瘟防控帶來了極大的困難。
對此,非洲豬瘟防控科研計劃(2018-2022年)提出,我國將聚焦當前非洲豬瘟疫情有效防控技術需求,從盡早確診疫情傳播源、有效切斷疫情傳播鏈、構筑疫情防護墻等三個方面開展科技攻關,研發(fā)高通量、快速檢測技術產品,研發(fā)高效消毒與滅蟲技術產品,創(chuàng)制非洲豬瘟防控疫苗,為非洲豬瘟疫情在我國有效控制和凈化提供科技支撐。
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編輯 張樹婧
校對 柳寶慶